“我和张老师合作了十多年了,她工作的时候很严谨,很负责,执行力还特别强。”说话的人是宁夏大学农学院园林系冯美教授,她口中的“张老师”是宁夏大学农学院副院长、园林系主任张雪艳教授。
张雪艳(右一)指导学生做实验 何小倩摄
2010年,张雪艳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,作为“宁夏全职引进优秀博士”,加入了宁夏大学农学院园林系这个大家庭。
如今,41岁的她,已经成为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、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……众多荣誉的背后是她12年来的辛勤努力和付出。
作为宁夏现代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张雪艳,注重瓜菜产业设施园艺的科技创新的同时,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。
张雪艳(左一)在温棚做实验 张雪艳供图
2016年,她主持申报了有关光伏温室的国家星火计划-光伏温室种植养殖标准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时发现,阴阳棚的光伏温室中,阴棚中种植食用菌,阳棚中种植蔬菜,通过中间墙体的换气,蔬菜和食用菌都长势很好,这是因为食用菌生长过程中需吸收二氧化碳,释放氧气,蔬菜正好相反,因此在中间墙体设定通风装置达到气体循环目的,有效促进了食用菌和蔬菜作物生长。
“由此启发,我就想能否按照这个原理研发一个可放在阳台上的菌菜共生装备,可观、可食、可亲子互动,满足都市家庭用的可装备式设备。”张雪艳说。有了想法,她马上组织学生团队着手研究。
研发最开始也不是很顺利,在夏季,高温是主要问题,设备出现内部温度过高,通风不畅,食用菌生长不良。学生看到萎蔫的菌菜垂头丧气,张雪艳鼓励学生:“要从失败中找原因,针对问题找措施,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。”
她提出大多数双孢菇和香菇高温不适宜生长,哪些食用菌适宜高温种植呢?另外如何采用降温措施满足食用菌生长呢?于是团队调整了适宜高温生长的食用菌品种,改造了设备,针对食用菌的弱光生长设计了百叶窗,可调整光照强度,针对食用菌适宜高的空气湿度,高雾化喷淋设备,增加了空气监测和调控设备,可实现手机端监测和远程调控。经过反复调试和装置更新,确定了第三代菌菜共生系统。
团队学生负责人马永杰回忆研究过程时说“张老师在科研方面要求很严格,她一直强调,科研容不得一丝马虎。”“要求我们将设备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融合,为此我们改了很多版,从开始模拟到最后完成,我们制作了三代设备。”
“每次去公司查看设备的时候,张老师都会要求我拍视频,不仅要看外部情况,还要查看内部系统状况,具体到设备的每个细节、每个刻度。”
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,家庭阳台装配式立体栽培菌菜共生系统诞生了,设备融合了集营养液层、食用菌层、叶菜层、果菜层的菌菜共生系统,加上云平台数据传输,实现了食用菌、果菜、叶菜管理的智能化,蔬菜水固两相栽培互换的自动化。
三代设备更新图片 马永杰供图
目前该设备已申请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,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给宁夏新起点现代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,为都市农业提供了延伸。
本着“提高创新创业意识、能力”的理念,2020年,张雪艳和团队成员创办了宁夏大学园艺创新训练营,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竞赛。2018级园艺学专业本科生张家豪在张雪艳的指导下参与了训练营“塞上鲜生·宁夏宁坤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”的项目。
回忆起备赛的过程,张家豪说:“从项目书的填写到怎么自如应对答辩,张老师都亲力亲为。她对待学术十分严谨,从政策解读到PPT制作,总会做好全面的文献查阅后再给我们详细解答。”
在张雪艳的严格要求下,学生团队在“建行杯”第七届宁夏“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”中取得了省级银奖的好成绩。
2021年的训练营结束后,训练营成员共获国家级奖项3项,区级奖项5项,校级奖项7项,张雪艳也在2018年“互联网+”比赛中被评为了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。
张雪艳认为,高校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育人育才,更在于服务社会,让科研成果不断“落地开花”。
目前,张雪艳成果登记7项,指定地方标准3项,获批发明专利4项,实用新型专利9项,成果转化3项。
她还经常带领她的科研团队送新成果、新技术下乡,对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。
张雪艳(左三)在田间为农民解决问题 张雪艳供图
到今年4月,张雪艳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培训20多次,指导农户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等2000余人,其中集成的设施高效栽培技术、蔬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控等技术在宁夏多地进行推广,助推了宁夏瓜菜产业发展。
(作者:何小倩 刘娇 新闻传播学院“实战新闻训练营”学生 指导老师:屠凤娥)